亲子鉴定中心费用 1975年,意识到自己已经时日无多,毛主席写下了生平的最后一首诗,当时的他清楚地知道,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命运将发生巨变,也因此内心一直非常忧虑。 和毛主席一样,周总理同样也是十分忧愁,只是彼时的他因为膀胱癌,身体早已不堪重负,而为了尽量延长周总理的寿命,医生甚至准备为其做第13次手术。 作为相携一生的老友,他们当然知道对方在忧愁什么,只是时代更迭,本是历史常态,大家都在想着,在即将离开人世的那一刻,到底要怎样做才能将所有的工作安排好。 身患白内障的毛主席,还有久病卧床的周总理,对时下国家的发展及未来的前景都有着深深的担忧,只是这一切都只能彼此倾诉。 试问,毛泽东以及周恩来两人能不能挺过这最后关头? 而他们多年打下的江山又要靠谁来相守? 毛泽东、周恩来两人交情由来 早在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爆发时,毛泽东、周恩来两人已经相识,当时的他们都在革命活动中心——广州,便一起商讨对策,主张对外发起反击。 大革命失败后,两人也都举起了枪杆子,领导武装暴动,先是周恩来领导八一南昌起义,紧接着毛泽东也发起了秋收起义。 虽然说在1927年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两人都受到了“左”倾的错误处分。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又是天各一方,一个隐蔽活动在敌人的心脏上海,一个转战于偏远的湘赣闽粤地带,但最终通过组织系统的联系,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两人一直都有很深层次的交集。 1931年,周恩来到中央苏区履职,开始全权负责苏区中央局的工作,由于决策性的失误出现了攻打赣州之挫,不过待调整措施后,又有夺取漳州之捷,而这“一挫一捷”正是毛泽东、周恩来双星定位的历史起点。 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之后,红军主力被迫离开中央苏区,开始向湘鄂地区转移。 本身这就是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路线造成的一个结果,却不想他们仍旧没有任何收敛,甚至还想继续打击毛泽东等人。 关键的一个时刻,周恩来支持了毛泽东的意见,自此,一代伟人即将诞生。 遵义会议的召开,成功地改变了一番局势,与会上,周恩来以及绝大多数领导人都坚决地支持立位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从而奠定了他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长征后期,红军主力部队在行走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困难,每每这个时刻,周恩来、毛泽东两人都会进行认真的商议、探讨。 由于积劳成疾,后来周恩来高烧不退,经常委会议召开,决定由毛泽东负责军事工作,自此,他成为了红军实际的最高领导人。 在中国的革命历程中,毛泽东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之后,周恩来则全权负责中央政治局的工作。 作为其长期的亲密助手,数十年间,两人肝胆相照,风雨同舟,走过了抗战、内战等诸多岁月,结下了不少深厚情谊。 建国后,历经百年战火洗礼的中国,还藏着满目疮痍,而这个时候,毛主席和周恩来又重新站了起来,他们殚精竭虑,一心为民工作,生怕休息半刻,只为了让人们能够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相处,已然使得他们成为了彼此最信任的同志,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们互相支持,彼此依靠,早已成为了终身的革命战友,两人之间的情分,又岂是我们平常人所能想象的。 毛泽东、周恩来两人双双患病 “九·一三”事变后,毛泽东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同样的周恩来也是,仅肉眼可见,已经消瘦了许多。 伴随着陈毅的追悼会刚刚结束,主席再度病倒的消息就这样匆匆传来,来不及多想,周总理赶紧从他住的西花厅赶到泳池边,唯恐出现什么意料之外的事。 仅仅是从他的表现中,工作人员就知道他的压力很大,虽然说医务人员一定会全力以赴对毛泽东进行抢救和治疗,但是对于主席的病情,显然大家都十分关心,上至中央委员,下到黎明百姓,无一例外。 还不止如此,同样也是这一年,周恩来的身体出现了新的状况,便血的病象频频发生,他好像有某一种预感,开始更加拼命地开始努力工作,却始终不愿去做全身系统性的检查。 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医生都不停地在劝他,他却仍旧固执已见,还是最后的时候,实在撑不下去,医护人员架着他去做了检查。 报告刚刚出来的时候,在周总理身边工作近7年的保健医生张佐良感到有些错愕,他其实不大相信,逞强式地安慰道身旁的助理,“你先别着急,可能哪个环节出错误了,等我先跟总理说。” 听起来好像胸有成竹的样子,却不知紧皱的眉头已经暴露他的情绪。 近来有很多中央领导都被查出了膀胱癌,不管是医生亦或是首长们都开始变得愈发重视,因为这种病在前期的时候一般不会被发现,基本上一经确诊就是晚期了,除非肿瘤刚好长在膀胱的进出口处。 拿着手中的化验单,张佐良神色凝重地站在了周总理的办公室门口,他有一些犹豫,可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后,还是抬手轻轻地敲了敲门。 “请进”,周总理的低沉的声音传来,推门进去,看着还在辛勤工作的周总理,一时间张佐良反而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小张,有什么事吗?”周总理抬头,看了他一眼问道,张佐良有些难过,想说点什么又不知道开口,犹豫了几下,缓缓讲道: “总理,前几天的化验结果出来了,不是很理想,没有办法确定到底是不是膀胱癌....为了让大家放心,能不能再化验一下?” “纠结了这么久,就是为了说这件事啊,瞧瞧你。”豁达地笑了一下,周总理接着说道:“没事,不就是害怕长瘤嘛,我明天再去检查一下。” 片刻间,对话好像已经结束,周总理还要继续忙工作,张佐良轻声地说了声:“好的,好的,那我先出去了。”就顺手带上门,离开了。 进行第二次化验的时候,不仅仅是张佐良,甚至于周总理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十分仔细,他们生怕出什么意外,一直都非常紧张,可结果仍旧是让所有人大失所望。 1972年5月18日,周总理被确诊是膀胱癌,身边的工作人员都在想着如何瞒着总理,却不想向来对什么都看得十分透彻的总理,早已知晓了。 他有一些焦心,有一些无奈,但其实更多的还是不知如何给毛主席打这个报告。 犹豫了许久,医生的诊断报告还是被送到了毛泽东的手里,主席看的十分仔细,得知周总理已确诊是膀胱癌后,心情非常沉重,甚至于眉头也皱了起来,一脸铁青。 经过稍微思索,便当即安排叶剑英、邓颖超等人,全权负责领导周恩来的治疗小组工作,带头劝说总理一定要注意节劳,切记安心养病,不可大意。 毛泽东、周恩来两人彼此惦记 1974年12月,依中央政治局的意见,周恩来等一行人特意前往长沙,向毛泽东就四届人大的筹备情况进行了报告,随后在湖南省委招待所蓉园2号楼歇角。 自23日至27日,周恩来等人先后向毛泽东作了四次汇报,而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重申了让邓小平恢复原有职位的建议,并一再强调“总理还是我们的总理。” 交代周恩来一定要注意身体,四届人大之后,安心养病,至于国务院的工作则交由邓小平同志去顶。 这其中,12月26日这一天则是最为特殊的一天,那是毛泽东的81岁生日,早在晚饭前,周恩来就向在场的所有湖南省领导表示:“晚上帮主席庆祝一个生日,吃面条,记得菜一定要搞得简单些。” 后来,等到用晚餐的时候,大家都很开心,而周总理更是兴致颇高,席前,他几次想要起身为毛主席的健康举杯、干杯。 只因重病在身,又刚刚做了膀胱癌电灼术,不胜酒力,以茶代酒表达了自己的美好祝愿。 当时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讲道,在毛主席休养期间,身体恢复得很好,心情也特别好,周总理听了就更高兴了。 尽管说周总理有过提前交代,晚餐的菜品不算丰富,但是因气氛热烈轻松,大家都能开怀畅饮,谈笑风生,也是特别的好。 午夜时分,主席住处打来电话,说是请周恩来总理前来谈谈工作,于是两位相处了近50年的老战友,再次促膝长谈,进行了差不多时长约4小时的对话。 敲定了向四届人大提出政府各部门班子的名单等重要问题。 后来,伴随着四届人大召开,周恩来的身体已经愈发不如从前,因为从始至终没有得到彻底性的休养,这一次便血不止,病情出现了更加严重的大爆发。 通过肠胃检查,医生在总理的大肠内接近肝部的地方又发现了一个核桃大的肿瘤。 鉴于周恩来的病情复杂,并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其医疗组成员开始不断扩大,在经过反复商讨后,叶剑英、邓颖超等人同意,经毛泽东批准方可在近期内再次手术。 3月20日凌晨,在病房的周恩来硬撑着自己的身体,写出了一份长达700多字的报告,向毛主席讲述了自己这些年病情发展、变化的过程,而后经由审批,进行了入院以来的第三次大型手术。 这个手术主要分为两步,先是将右半结肠切除,发现肿瘤未进行转移后,再进行膀胱癌电灼术。 整个过程持续8个小时,在医生的全力以赴之下,最终取得了成功,只是过了这次之后,周总理的身体也受到了重创。 6月16日,休息的刚刚可以动笔之后,周总理当即又将术后的病情以及治疗情况向主席做了报告,在信中明确地写道: “目前恢复得很好,消化也很正常,无潜血,只是膀胱仍有出血,且持续未断.....我现在身体还禁得起折腾,有61斤,可保无虞,务请主席放心。” 而事实是,自周总理生病以来,毛主席对他的身体状况就十分关心,每每有诊断报告送来的时候,他都会仔细看上几遍。 甚至于在自己因为白内障几乎失明的时候,还是会让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字一句地念。 就像是总理现在进行的是第几次手术,失血量如何,他心里都十分清楚。 早先毛泽东住处的沙发,又笨又厚重,坐垫还很硬,非常不适合年老的病人久坐,因为起先不注意,他的背后都长起了褥疮。 后来工作人员特意为主席设计了一款新式沙发,用海绵做的坐垫,下面还钻了很多马蜂窝。 当时主席一试就讲道:“这种沙发好太多了,一点都不笨,现在总理生病,记得送过去一个。” 就是这样,最直观的事实,两个几十年交情的人,仅仅是其中一个坐上了比较满意的沙发,就能立刻想到对方,这到底是怎样的感情? 关心总是相互的,主席和总理也是如此,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的外交活动就开始不断增多,甚至于后面还达到了高潮阶段。 每每有外宾前来的时候,都会想要一睹毛主席的尊容,而面对这样接二连三伸出的友谊之手,主席也不好拒绝。 起初,倒是还可以坚持一下,后来随着主席因白内障视力急剧下降,愈发开始讨厌各种各样的闪光灯。 周总理当然着急,但是并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他只能一边向医生及时了解询问病情,一边明确地告诉记者拍摄时长不得超于三分钟。 即使是这样,总理仍旧不放心,还是摘掉了自己亲戴多年的眼镜,将其送给了毛主席,并对其身边工作人员叮嘱道:“要是不合适,记得告诉我,我再给重配。”淋漓尽致的关心,早已全部藏在了日常生活里。 再到1975年,医生准备为毛主席做白内障摘除手术,其实这种手术跟周总理自己做的手术相比,只能算是一般性的小手术,然而尽管如此,他还是一直始终放心不下。 幸运的是,手术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而这也意味着主席可以继续读书、看报了。 毛泽东、周恩来两人互道情肠 1975年10月下旬,为了尽可能的给周总理延长寿命,医生为其做了第13次手术,而这也是总理一生的最后一次手术。 当时的周恩来不仅仅是只能卧床,甚至于全身上下被插了七八根管子,很多部位都已经烂了,头脑却仍旧非常清醒,这无疑是十分痛苦的,但是却没有任何办法。 偶尔清醒的时候,周总理还是惦记着主席,有一天,他感觉稍微好一点的时候,便用微弱的声音询问医生,“主席现在还好吗?他怎么样?” “还是老样子,没什么大的变化。” “那就好,那就好。” 总理缓慢地说着,心里反而有了一丝欣慰,因为他知道这意味着主席还健在,不用太过担心什么。 另一边,毛主席的身体也是大不如前,在还能下笔写字的时候,他曾给自己最亲密的战友周恩来写了一首诗《诉衷情》: “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 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作为同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了大半辈子的人,没有谁能比他们更加明白,今天的一切有多么来之不易,何止是毛主席担忧这些,周总理同样也是,只是有些事又岂是三言两语就可以道清的? 就像是毛主席的秘书张玉凤所回忆的那样,在后期的时候,主席已经不能讲话了,有时候顶多是从喉咙里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声音亦或是词句。 有些自己还能听懂,而有些也只能通过他的口形亦或是表情来揣摩,待至最后,甚至于就只能用笔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了,可以想象当时主席的病情到底有多严重。 同一时间,两位老人都一直呆在病榻处,虽相距的不远,但是却不能见对方一面,有多残忍,又有多少遗憾.... 周恩来逝世、毛泽东痛哭 1976年1月1日,周总理的生命已基本来到了临界点,那时候的他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用“油尽灯枯”这样的词来形容都丝毫不为过,紧接着没过几日,又出现了“麻痹性肠梗阻”症状。 虽然说早先总理已经差不多有两个多月并未进食,甚至于水也喝得不多,胃肠道早已空虚,但是却仍旧有一些自身分泌的液体出现,使得“肠麻痹”出现,即肠管不会蠕动。 在这样的情况下,残渣排不出去,肠腔内存有的大量气体就会使得肚子鼓起来,造成剧烈疼痛。 1月5日,经过权威专家商议,大家准备做最后一次的努力,为周恩来做结肠造瘘术,简单地讲,就是在左下腹开个口子,将肠道里的“残渣余孽”清除出去,尽量解决大便不通问题。 手术后,周总理很快进入了昏迷状态,尽管医生想要通过输氧、鼻饲等各种方法延续周恩来的生命,却仍旧并没有什么用。 弥留之际,最后一次醒来的时候,总理也只是用着微弱的声音对身边的医生说:“我这里已经没有什么事情了,你们都去照顾其他的病人,他们比我更需要你们.....” 时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这个一生为人们操劳的伟人,正式离开了这个人世,消息一经被讣告之后,举国悲痛。 重病中的主席,得知周总理去世后,十分伤心,只是长久以来病痛的折磨,已经让他明白了很多东西,所以当时的他并没有哭泣。 14日下午,工作人员将中央送审的周恩来追悼大会上的悼词稿送到了毛主席的面前,这是由邓小平同志负责宣读的。 整整三千字,回顾了周恩来同志几十年的革命生涯,起开始,主席也以为自己可以忍住的,却不曾想看着看着却突然痛哭了起来.... 几十年的军旅生涯,没有谁不知道他们之间的铁血交情,可如今最为亲信的战友走到了自己的前面,这让毛主席怎能不感到悲痛? 就像张玉凤讲的那样,在周总理去世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毛主席都不爱讲话,意志显得十分消沉,甚至偶尔还会偷偷地哭,而因为自己的身体问题,最终主席并未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这也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 风雨同舟几十载,两个伟人相携一生,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一直始终牢牢牵挂着对方,这就是当之无愧的铁血战友。 仅以此文章,以我当今的中华盛世,悼念伟大的毛主席、周总理,他们是我们终生的信仰、感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