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皮肤病研究所挂号 http://www.health168.org/ 下载新浪财经APP,了解全球实时汇率 国际金融报 圣诞过后,经过多日传播,目前,美国连续6天日均新增确诊病例超过50万例。不仅美国,在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印度等诸多国家,奥密克戎的冲击使得它们面临着新冠疫情以来最严重的大流行...... 美国日增新冠确诊病例数近150万例 住院人数也创新高 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全美10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近150万例,再创疫情暴发以来新高。随着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急速蔓延,多地的卫生体系已不堪重负。此外,全美连续六天平均日增确诊病例超过50万例。 据路透社的统计,当地时间2022年1月10日,美国因新冠住院的人数为132646人,超过了2021年1月的132051人的纪录。 据报道,自2021年12月下旬以来,奥密克戎迅速取代德尔塔毒株,成为美国的主要传播毒株,美国的新冠住院人数也持续增加。 报道指出,虽然感染奥密克戎的症状较为轻微,但美国卫生官员警告,由于它的高感染率,医疗系统可能被压垮,一些医院因新冠患者暴增和员工短缺问题,已经暂停提供非紧急手术。 日前,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新冠疫情统计数据显示,美国累计确诊病例超过6000万例。 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的工作小组估计,截至1月3日,至少有57%的美国人至少感染过一次新冠。报道称,美国新冠感染的实际数字可能远高于目前报告的数字,因为一些家庭检测的结果没有得到有效追踪,此外还有许多无症状患者没有进行检测。 过去一个月,奥密克戎毒株对美国的打击沉重而迅速,几所大学的疫情预测模型显示,美国的奥密克戎感染浪潮可能已经达到顶峰,随之而来的将是住院和死亡人数的增加。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认为,美国的新冠病毒感染于1月6日达到了顶峰。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疫情预测模型联盟则认为,美国的疫情峰值在1月9日至13日之间。 由于住院治疗比感染滞后约两周,华盛顿大学的团队估计,美国医院新增住院人数将在1月25日达到峰值,约为273000人。哥伦比亚大学梅尔曼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杰弗里·沙曼认为,感染患者众多,将会给美国的医疗系统带来巨大负担。德克萨斯大学疫情预测模型联盟主任劳伦·安塞尔·迈尔斯表示,面对大量患者,医院往往不能很好地应对。“我们通过之前的疫情浪潮发现,在医院达到或超过收容量的时期,患者情况不佳,他们更有可能死亡。既没有足够的设备,也没有足够的医护人员。”迈尔斯说道。 福奇警告美国人:最终会找到“几乎所有人”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称,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全美范围“像野火般蔓延”,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当地时间11日发出警告,称按目前美国疫情传播速度,奥密克戎毒株将最终找到“几乎所有人”。 “奥密克戎,以其异乎寻常、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最终将找到几乎所有人,”11日,福奇对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高级副总裁斯蒂芬•莫里森表示,“那些已经接种了疫苗和加强针的人将会暴露(在疫情之下)。他们中一些人,可能是许多人,将被感染,但从避免住院和死亡来说,除了一些例外,(他们)会做得很好。” 报道介绍,福奇是在回答有关美国疫情是否已经进入新阶段这个问题时作出的上述表态。他补充说,那些还未接种疫苗的人将会因此受到“严重冲击”。 人手短缺!美国加州让已感染的医护人员继续工作 据美联社报道,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在美国加速传播,导致部分地区的医护人员紧缺。就在上周末,加州卫生局宣布,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但无症状的医护人员可以继续工作。 加州卫生局表示,这类医护人员需要佩戴N95口罩,并被要求指定治疗已经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这项决定引起加州护士协会(California Nurses Association)的反对和谴责,并警告称这将导致更多的人被感染。 该协会主席凯茜·肯尼迪(Cathy Kennedy)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让已经受到感染的医护人员再重返工作岗位是非常危险的。作为医护人员,他们希望照顾好病人,而不是成为潜在的病毒继续感染他人。 据报道,美国疾控中心(CDC)上个月表示,没有症状的医护人员在检测结果呈阴性的情况下,可以在7天后重返工作岗位,但如果出现人手短缺,隔离时间可以进一步缩短。 菲律宾单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数创新高 1月10日,在菲律宾奎松城,医务人员展示新冠病毒抗体呈阴性的检测结果。菲律宾卫生部10日报告新增新冠确诊病例33169例,新冠检测阳性率达到46%,这两项数据均创下该国疫情暴发以来最高值。 百万印度人将扎堆沐浴,专家忧疫情加剧 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名官员11日说,随着当地宗教节日临近,预计将有接近100万人来到该邦南部一座小岛朝圣和沐浴。 印度眼下新冠疫情迅速反弹,卫生专家担忧,这场活动可能成为“超级传播”事件,加剧疫情蔓延。 萨格尔岛位于西孟加拉邦恒河三角洲、加尔各答以南约100公里,是印度教著名的朝圣中心。每年1月14日至15日,数以十万计印度教徒来到该岛南部冈加萨格尔拜谒、沐浴。 负责组织这次节日活动的西孟加拉邦官员班基姆·哈兹拉11日告诉记者,数以万计朝圣者已经抵达冈加萨格尔,“人数可能激增至80万到100万,我们正试图执行所有防疫规定”。 按哈兹拉的说法,为避免聚集,他们原本准备在空中用无人驾驶飞机洒恒河水,但是宗教界高层人士坚持要人们浸入水中,“我们阻止不了他们”。 据路透社报道,西孟加拉邦是印度新增新冠确诊病例第二多的邦,仅次于马哈拉施特拉邦。印度11日报告新增确诊168063例,日增病例数比一个月前增加了19倍。 疫情反弹形势下,印度多个邦宣布宵禁,首都新德里实施为期一周的封禁措施,关闭私营部门、餐馆和酒吧。不过,相比去年4月至5月由变异新冠病毒德尔塔毒株引发的上一波疫情,本轮疫情住院率不到上一波的一半。 一些印度卫生专家担心这场宗教庆祝活动可能成为新冠病毒“超级传播”事件,一度寻求让法院叫停。加尔各答高等法院11日裁定,所有朝圣者必须做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不清楚法院上述裁决能否得到执行,而且节日临近,数量如此庞大的朝圣者能否赶在这几天做完核酸检测也未可知。据路透社报道,印度10日检测160万份样本,单日可检测样本数量为200多万份。按照现有规定,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无需做核酸检测。 美国密歇根大学流行病学教授布拉马尔·慕克吉说,这场聚集活动可能招致“灾难性”后果。去年印度北部“大壶节”期间,大量民众聚集在恒河岸边祈祷并下水沐浴,高峰时一天有数百万人同时聚集,加剧了德尔塔毒株在印度的扩散。 印度迄今累计新冠确诊病例3588万例,仅次于美国;累计病亡逾48.4万人。 世卫组织:奥密克戎毒株正迅速取代其他毒株成为主要流行毒株 当地时间1月11日,世卫组织发布的新冠肺炎每周流行病学报告指出,1月3日至1月9日期间,全球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1500万例,较前一周增加55%,新增死亡病例与前一周相近。除非洲区域外,各区域新增确诊病例均有所增加,东南亚区域增幅最大,较前一周增加418%。欧洲地区发病率仍为最高。上周上报确诊病例数量最多的五个国家分别是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印度。 报告指出,随着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德尔塔毒株流行率开始下降,多国已出现奥密克戎毒株的社区传播。在过去30天搜集的357206份病毒基因序列样本中,58.5%的样本为奥密克戎毒株,德尔塔毒株占比下降至41.4%。 世卫组织表示,奥密克戎毒株具有显著的传播优势,并正在迅速取代其他毒株成为主要流行毒株。 防疫措施收紧 为减轻奥密克戎对社会生活的种种冲击,绝大部分发达国家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防疫措施。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用适当程度的公卫措施来降低奥密克戎的传播速度,延缓其对医疗系统造成的挤兑,并换取时间以了解病毒特性,提高疫苗的接种率。 但细看起来,各国的措施却各有不同。如果将管控程度看作一个由松到紧的光谱图,决定一个国家在哪个位置的,是其疫苗接种率、医疗系统承压能力、政治体制、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 圣诞节过后,德国开始出台一些收紧政策,从2021年12月28日起,接种过疫苗或康复的感染者,私人聚会被限制在最多10人的范围内,对于未接种疫苗者,每个家庭最多允许接待两名访客。1月7日,措施再度升级,进入餐厅和酒吧需要出示已接种加强针证明,或者基础接种+核酸阴性报告。 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教授陆蒙吉解释说,德国的疫苗接种率还没有达到预期,差不多只有71%人口完成两剂接种,38%人群接种了加强针。在欧洲,疫苗接种率是管控程度的最重要依据,相比之下,英国、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国家,现在接种率都更高。 法国是目前欧洲新发病例数最多的国家。继圣诞节当天,法国新增病例突破10万后,1月8日再创新高,已接近30万例。鉴于此,法国在2021年12月27日宣布了一系列措施,但跨年夜并没有实行宵禁,紧接着,1月3日的开学日,法国学生照常返校。政府的信心正来自于,该国90%的符合接种条件的人群都已完成接种,现在法国人是“世界上被保护得最好的”人群。 荷兰是欧洲第一个采取全面封锁措施的国家。2021年12月18日,该国政府宣布,当前已经采取的措施不足以确保医疗系统的压力仍在可控范围内,因此,荷兰将从12月19日开始进入封锁状态,最少持续到2022年1月14日,措施包括,人们尽量待在家,每日家庭访客不超过两人,教育机构关闭到1月9日等等。 欧洲独立媒体分析,荷兰既不愿意像西班牙那样戴口罩,又没有比利时那么数量充裕的呼吸机,没有丹麦强大的病毒检测和监测体系,没有意大利的义务免疫计划,又没有芬兰学校的小班教室……所以,只有严格封锁。而且加强针接种率为31%,在欧洲仅为中等水平。 有条件地“与病毒共存”? 人类对于疫情结束的期待,已经一再被推迟。2021年春天,曾有一种乐观的情绪。当时,一大波新冠疫苗被批准应用,其中两款mRNA疫苗由于有高达90%的保护力而被人们寄予了厚望。人们期待着,当全球70%~90%的人口接种了疫苗,就可以建立起群体免疫的屏障,从而终结疫情。 但病毒的进化、世界各国的疫苗分配不均与疫苗接种人群逐渐减弱的免疫力,使这种希望逐渐破灭了。一个新的共识是,未来全面接种第三针后,病毒仍可能会维持一定水平的传播。 即便在疫苗高度接种的人口中,就像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古阿烈说,一旦恢复开放,还是会有大量社区传播。因此,这可以得到一个经验,在过去新冠病毒低传播或者清零的国家,在与公众沟通时,需要谨慎地提出这一点以避免公众出现错误的预期。 “从新冠病毒流行以来,它的超高传染性就注定它不会像SARS病毒那样消失。”古阿烈说。 当奥密克戎打碎了清除病毒的可能,一些公卫专家却认为,其不可遏制的流行,如果按照目前的势头发展,有利于疫情的结束。比如,丹麦国家血清研究所首席流行病学家Tyra Grove Krause就表示,我们可能正在经历最后一波大流行,因为奥密克戎的感染能带来高水平的群体免疫。 香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英国公共卫生学院荣誉院士高本恩认为,大多数国家将会在3~6个月的时间内考虑“结束”疫情:政府决定不再统计每一个病例,他们将不再对人们的行为施加任何进一步的限制。为控制疫情,政府将依靠有效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而不再使用公共卫生与社会措施。 越来越多的传染病专家、病毒学家相信,新冠疫情的结束,不是因为病毒的传播本身得到控制,而是一种社会性的宣告:停止将其视为大流行,并像对待其他人类冠状病毒等季节性呼吸道感染一样接受它。 但仅仅依靠疫苗接种加上自然感染带来的更高程度的群体免疫,就能将世界带入一种合理、平衡的与病毒共存的状态吗?答案是否定的。 1月3日,英国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一群公卫专家与学者们在《英国医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公开信。信中指出,疫苗带来的免疫保护并不是永久的,高感染率的环境还会加速病毒的进化与变异。这种策略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检测、追踪、隔离等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因不堪重负而变得低效、甚至无用,进一步在遏制病毒传播的战场中失守。 在病毒如野火般传播的国家,疫情已经明显带来了死亡、经济损失、医护人员短缺等后果。在人群层面,疫苗大幅降低了住院率和死亡率,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受影响的生计、被打乱的上学计划、感染后可能留下的长期后遗症等等,都是实实在在的伤害。 鉴于此,前述英国学者公开信倡议,各国防疫要从“疫苗唯一”转向“疫苗加”,具体包括,倡导使用高防护性的口罩,更重视通风和换气系统,根据病毒的社区传播情况,制定加强和放松管控措施的量化标准,促成全球疫苗公平等措施。 无独有偶,1月6日,美国拜登政府过渡时期的六位卫生顾问,包括美国FDA前首席科学家露西安娜·博里奥、乔治·华盛顿大学公卫学院教授大卫·迈克尔斯等人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连发三篇文章,呼吁美国采取一种全新的疫情国策,进入与病毒共存“新常态”,而不再指望消除它。 与德尔塔大流行时期盛行的无条件地“与病毒共存”的观念不同,露西安娜·博里奥等人认为,美国需要把新冠病毒作为一种呼吸道病毒进行管理,并明确最大风险的临界值。一旦超过临界值,就触发政策干涉和减缓行为,卫生系统也据此调整相应的床位数和人员配备。 参照2017~2018年美国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相关数据,他们测算,在呼吸道病毒流行季最坏的一个周,可以容忍的风险峰值大约是3.5万例住院病人和3000例死亡。以此作为衡量的尺子,目前新冠病毒在美国带来的住院和死亡人数,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需要发挥基层公卫人员力量、建设一个更加灵活和先进的疫情数据收集系统、让民众建立一种对公共卫生和群体行动的信任感等等。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近日谈及奥密克戎时指出,认为奥密克戎引发的是“大号流感”,缺乏科学依据,事实上,这种变异株“会咬人”。一个国家和地区需要强大的免疫屏障和医疗资源,才能抵御奥密克戎的威胁。 “大流行后的世界不会是2019年大流行未开始之前的世界,而是我们将与新冠病毒疾病共存、将其纳入日常风险计算当中的世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健康安全中心高级学者Amesh Adalja近日撰文写道。世界对这场大流行的分歧,一定程度上源于对风险的错误二分法:一部分人表现得好像大流行没有发生一样,而另一部分人则完全无法驾驭一个存在任何新冠风险的世界。 来源:央视新闻、海外网、新华网、环球网等 责任编辑:毕丹丹 —— / 好文推荐 / —— A股开年调整,“宁、茅”很受伤!投资者一季度该如何配置? IMF警告新兴市场货币贬值风险,外资偏好这些国家和货币…… 欲拿出百万费用与艾芬医生私了却遭拒?爱尔眼科又陷“行贿回扣”风波,半年市值蒸发两千亿 “暴走”的天然气 一周国际市场前瞻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3╰) 责任编辑:郭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