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信息社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纠结的母爱:究竟是为你好,还是会害了你?

2021-12-17| 发布者: 鄂州信息社|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大家好,我是圈主华川(川妈),育有一儿一女。曾留学欧洲,是美国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在此与您分享二胎孕、...
海外信用卡支付宝充值

大家好,我是圈主华川(川妈),育有一儿一女。曾留学欧洲,是美国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在此与您分享二胎孕、产、育儿知识,以及自家俩宝的亲子教育经验。

读者咨询:

川妈,我是一个10岁男孩的妈妈,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内心一直非常纠结,所以今天特来请教您。

我以前对孩子要求很严格,从幼儿园就开始对孩子的作息时间严格管理,培养他学习方面的习惯。也提前教了孩子很多学科知识。但孩子到了七八岁,就出现了严重的叛逆,让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教育方式。

后来我关注了您的公众号,也读了您的《温和而坚定地养儿育女》,就开始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态度温和了许多,也懂得征求孩子的意见。

这两年来,我们的亲子关系改善了很多。但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依然只是中等,一想到孩子将来要面临的小升初、中考分流,我又怀疑现在这种较为宽松的教育方式,会不会又害了孩子。

我的内心经常陷入纠结。比如,孩子放学后完成了家庭作业,就开始看课外书,我就在一旁纠结:是让他看课外书放松一下呢,还是应该要求他再多做点儿题呢?

我发现自己又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了,所以来请教一下川妈的意见。

川妈解答:

现在的父母确实不好当。应该说,经常为孩子的教育陷入“纠结”情绪的,都是真正负责任的,爱孩子的父母。

一个只顾满足自己控制欲的家长,是不会陷入这种纠结的;一个对孩子的前途不管不顾的家长,更不会存在什么反思和纠结。

“纠结”的父母们,一般都很努力,另一方面努力程度可能还不够,还不能完全了解教育的本质以及“度”的把握。

怎样解决这个“纠结”问题呢?

最重要的是解决三个“认知”问题。

第一,父母要有很强的“自我认知”能力。

做父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性情特征以及长板短板。

比如,当父母觉察到自己是个性格急躁的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曾因为“急脾气”产生过一些问题,那么在面对孩子的教育时,就要刻意提醒自己“放缓一点”,别犯揠苗助长的毛病。

如果父母觉察到自己的成长不太顺利,原生家庭、童年生活都存在很多缺憾。在面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时,一方面要刻意避免自己重犯原生家庭父母的老毛病,另一方面,也要避免矫枉过正。比如,我曾认识一位妈妈,因为小时候被父母逼着学小提琴,非常痛苦,现在自己有了孩子,就坚决不让孩子学习任何乐器,这就有点儿矫枉过正了。

尤其是当父母意识到自己的身心健康方面存在问题时,先别着急培养孩子,把自己的问题“治愈”了再说。育儿先育己。现在的学习渠道和心理疗愈渠道非常多。

一般来说,只要父母身心健康,把自己的工作生活都安排得妥当,活得从容不迫。孩子的成长一般都不会有大问题。

那些总是担心会“害了孩子”的家长,可能是自身缺乏一点安全感和自信心。

除了性情方面的特质,父母双方还需要觉察自己的“能力”特质。自己有什么样的能力,有什么样的家庭经济基础,就设立与之相匹配的教育目标。如果父母是能力一般的平民家庭,就不要把孩子当贵族来养。

从具体的能力上来讲,父母双方需要认知到彼此的能力优势和短板。对孩子的教育进行合理分工。擅于照顾生活的一方就主要照顾生活,擅于辅导学业的一方就专门辅导学业。

如果父母觉察到自己没有能力教育好孩子,这也没关系。向懂教育的人去请教,花时间去学习。

很多时候,“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父母,胜过那些“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而去乱管教孩子的父母。

第二,父母要对孩子有全面客观的“认知”。

教育需要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究竟是什么材、什么料。

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的智能主要存在于八个范畴:(1)语言智能、(2)数理逻辑智能、(3)空间智能、(4)运动智能、(5)音乐智能、(6)人际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探索。

能成为学霸的孩子,一般“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都非常好;而“音乐智能”和“视觉空间智能”非常好的孩子,有可能往艺术家的的方向发展;“人际智能”突出的孩子,将来有可能是一位优秀的组织管理者……

孩子的智能究竟在哪一方面更突出?这需要父母在对孩子进行用心陪伴和留心观察。

(在我们的家长课堂也可以引导大家做一个智能测评)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各项智能水平是动态发展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两三岁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并不代表他成年后的表达能力一定就差;还有些家长教三四岁的孩子做算术题,教得火冒三丈,其实孩子的数理逻辑智能是各项智能中发育相对较慢的,一般五六岁开始萌芽,十二三岁才达到接近成年人的水平(少数能力发育超常的孩子除外)。

所以,教育孩子,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循序渐进”。要分步骤地发现和拓展孩子的潜能。怎样做才叫循序渐进,简单总结就是两条:

第一,在大的培养路径上,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什么年龄做什么事,不同的阶段抓不同的重点。

第二,在具体的能力训练上,练习强度由轻而重,缓慢升级。

孩子的一般成长规律是什么?练习强度怎样循序渐进地升级?大家可以阅读我另外一篇文章“”。

同时,我们也要承认每个人的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天花板,“循序渐进”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前进。如果为了追求更优秀的成绩去无限度地挤压孩子的休息时间、睡眠时间,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这确确实实就会“害了孩子”。

第三,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力。

“自我认知力”强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在我从事家庭教育的过程里,还真接触过不少。

有一个叫小琪的孩子,是我接触过的自我认知力很强的孩子。他从小学开始,就懂得自己安排自己的课外时间。这个孩子的数学很好,身边的师长都觉得他适合学奥数,冲刺竞赛,上初中以后,小琪自己感觉精力不够,坚决退了奥数班,专注于完成校内学习任务。最后中考取得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

我在养育两个孩子的过程中,有时候也会陷入纠结。比如,大宝川哥在晚上8点前就完成了学校作业,然后开始看课外书放松。这时候我就会纠结:是应该让他一直看课外书?还是让他弹会儿钢琴?还是让他针对弱科再做点练习?

我把自己的纠结告诉了川哥,川哥说:“我今天做题太多,脑子有点儿疲惫,再做题效果也不好,那本练习题我周末抽时间做。等我看完这本书,我再弹会儿钢琴来调节一下我的大脑。”

我相信孩子比我更了解他自身的状态,我也相信他自己做出的选择比我替他做的选择更好。这样我也就不再纠结了。(如果父母孩子之间还是彼此不信任的状态,那就先改善亲子关系再说)

可见,如果孩子有较强的自我认知力,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适合什么,怎样的决定对自己更合适。那么做父母的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纠结。

让孩子具有足够强的自我认知力,学会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并负责到底。这才是最终极的“为孩子好”。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呢?

首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要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太满,不要对孩子控制得太死,多给留一点空间,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觉知。当我们发现孩子什么也不做,就在一边儿发呆时,也不要着急去打搅孩子,也许孩子的“自我认知力”正在发育。

其次,在进行亲子交流时,家长少用祈使句、命令语,多使用启发式提问。

“今天发生了这件事,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觉得怎样做会更好?”

“你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孩子会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自我觉察力和认知力。如果家长习惯于直接给出命令和答案,孩子也就会习惯于接受安排,懒于自己思考。

另外,在保障安全的底线下,给孩子放权,让孩子充分试错。最深刻的认知永远来自于亲身体验。当孩子还小,父母还有力量给孩子提供“安全护栏”的时候,让孩子在较为安全的范围内去体验、去试错,他们的认知力也会随之得到提升。一个小时候没怎么犯过错的孩子其实是很可怕的,因为他没有建立起对“错误”的认知,等到成年以后再去冒险、犯错,风险就更大了。

最后,阅读,也是提升认知力的有效途径。无论对于家长,还是对于孩子,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伴随着阅读的拓展,孩子的视野也会不断拓展,认知也不会不断提升。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孩子的阅读进阶跟认知力进阶是同步的。

下面,我摘录《温和而坚定地养儿育女》里一段关于阅读的论述:阅读对于人类心性的修炼和认知的提升,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纯娱乐性的绘本、故事、流行小说,这是阅读的起点,这个起点的功效在于培养孩子文字的敏感性。这个阶段的阅读可以引起孩子的思考,但思考欠缺深度,也欠缺广度,有时会显得矫情。

第二阶段,阅读传统经典小说。当孩子把流行娱乐小说读够了,就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人物结构,要阅读智力含量较高的作品,诸如《红与黑》、《巴黎圣母院》、《傲慢与偏见》、《基督山伯爵》、《飘》等经典名著。由于这类小说对人性剖析的比较深刻,尤其是书中有许多复合型性格的人,让阅读者的思想广度大为提升,思考更加成熟理性。

第三阶段,进入史哲领域。第二阶段的名著经典,也会涉及到大量的史哲领域的概念,会触发阅读者新的阅读敏感点,比如古希腊神话,黑暗中世纪。阅读者在这个阶段会把兴趣转向《理想国》、《利维坦》、《梦的解析》、《社会契约论》等等。这时候人的大脑开始体系化,在思维广度上,阅读者关注的不只是自我,也不局限于周边,他会把一个问题,放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考量。他们的对于生命的认知,生活的本质,也会有充满智慧的解读。

阅读第四阶段,进入思想领域。有了史哲的基础,人们开始阅读大量的思想典籍,比如卡尔.波普尔的《猜想与反驳》、《客观知识》、《科学研究方法论》等。阅读到了这一步,人的思维,已经不再停留于狭隘的利益和价值。而是更透彻地解读每个事件背后的人性。

一般成年人能进入第三、四个阅读阶段,认知水平就已经相当高了。作为未成年的孩子,阅读能进阶到第一、二阶段,对他们的认知提升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当然这种阅读进阶,并不是家长可以强加的。孩子只有把低阶的书读够、读透,他的阅读力和认知力,才足以让他进入到高一阶的阅读。这需要很多的时间。

因此,家长不要把孩子的阅读跟学习对立起来。在孩子的学业还没那么紧张时,在距离那些决定命运的考试还有一定距离时,多给孩子阅读的时间,这对孩子的整个人生都有好处。

继续阅读:

作者简介

华川(川妈),著有《温和而坚定地养儿育女—二胎妈妈正面管教践行记》,《游戏,破解教育难题的金钥匙》。个人微信chuanhanma2

121我二胎备孕生女儿的“成功”经验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鄂州信息社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鄂州信息社 X1.0

© 2015-2020 鄂州信息社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