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喵喵 https://www.gaogediao.com/ 《设计木人巷》新书首发 北京站 时间 2021年9月25日14点 地点 ideaPodGuomao (北京市朝阳区郎园Vintage3号楼一层) 流程 13:30-14:00入场签到 14:00-14:10开场介绍 14:10-14:30新书发布 14:30-15:00作者分享 15:00-16:00连线嘉宾卢志荣 16:00-17:00嘉宾、高校教师与作者对谈 17:00-17:30观众互动 招募 现场观众30人 报名微信smnz2010 新书沙龙第二站 时间 2021年10月23日 地点 杭州茑屋书店 新书选购 31篇文章, 78342个文字, 276张图片, 构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这本书, 但远不止这些 ....... 一种设计教育的理想 一群人围绕着大树,听一个人讲述他的领悟,讲述者不知道自己是老师,聆听者也不认为自己是学生。但这样一种形式和行为,已然具备了教育的最初含义。 2019年5月在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举办的“卢志荣设计工作营”也有这样的教育意义。我们眼中的设计大咖卢志荣老师,从头至尾,躬身入局。亲自选拔学生、设定课题、排课表,深入进每位设计师的创作幕后,引领他们将设计方案提升至更高维度。何人可、梁志天、王见、杨明洁、祝小民、温浩6位老师的演讲分享,在设计与创意间游移,自然而然地带出互动话题,激发出师生间关于艺术设计创作的探讨。这一场为期6天的身心灵锤炼,既有设计之内,也有设计之外,真切地展示了我们理想中最好的教育方式和最好的为人师表。 “卢志荣和他的工作营,以设计之名而聚,以思辩之实而行。......在这个工作营里,批评和自我批评,质疑和自我质疑成为思想之所得、追求之所在。不会在设计问题上枝枝叶叶,而在于设计思想的寻寻觅觅: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我——为什么不可以那样设计?......如果一个人能找到一个自己的创造力价值和思想,是不是一种生命的美感?我想,这大概就是卢志荣工作营的导向。” ——王见《设计木人巷》推荐序 “工作营课程之后,学员们悲喜交加,所思所想、所学所感远超想象!这种沉浸、体验、互动式的工作营教学从授业、解惑、传道至人生、真情、三观全覆盖......在集中学习和阶段性汇看的过程中,一切行为都基于爱的本源,这里没有虚伪、没有粉饰、没有逃避……只有真诚、真实、真切。设计掩藏不住谎言,一切都会在作品中暴露无遗。设计就是人生,设计就是态度,设计就是爱的反映。” ——温浩《设计木人巷》推荐序 “在卢志荣先生的工作营中,'如何用设计来写诗'是一条重要的线索,这里面思考的是关于设计中文化的层面……一个国家的设计水准,其实并不在于那些看似喧嚣、宏伟、浮华的表面,而是在于究竟有多少人愿意为了一件单纯而美好的事物,坚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设计的本质始终是在探讨与解决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友善而非对立的,设计应该为人类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形态。” ——杨明洁《设计木人巷》推荐序 一段迂回曲折的践行 2019年9月上海展结束后,卢志荣老师带着参展的25位学员开始了书稿撰写的工作。这期间经历了全球疫情的爆发,所有书籍的文字、图片、设计等细节均在线上沟通完成。这一段段微信体文字跨越欧亚大陆,记录了师生间往来的言辞和这段不平凡的时光。 @陈志林:用你的个人经验写出了设计师和生产商之间的对话、争议、情绪、失望、包容、希望......这些彼此间的不同执着,及合作时所遇到的重重困难,可以说是实践设计的必经过程。 @李佳芮:很赞同:“从一点而终,围一点打援助”。设计不是一件轰轰烈烈的事,不少是从不重要的原因开始,慢慢变成一种认识自己的方式,不与人比较,也不跟自己斗争,找到一处安逸的平衡……除了希望激发创意之外,工作营的愿景更希望培养信心、克服心理上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我们读到了一位对设计感到恐慌的同学,一次次的逃避遇上了一次次的慰勉,从放弃的边缘慢慢找回创作的信心。 @李世兴:概念和技术之间的周旋,好的概念没有技术的支持,还好,停留在美的梦境里。但当糟糕的概念被完美的技术实现时,那就噩梦成真。从追求感性的效果,到理性的几何力学论证,这个过程给了作品本身自主存在的逻辑,最终让它与人与物互动,产生意想不到的启发。 @李兴宇:大家深深读到你的挣扎,或许今天你找到面对“世界上最后一块木头”的意义,更希望明天到来的时候,这块木头不断带来启示…… @刘鑫:希望你用文字去审视已创作的空间,从建筑师的角度去促成人与精神的对话、塑造默想的空间。这样的空间才是属于全人类的,超越宗教的界限。 @刘兴虎:通过这个题目你可以带出你的设计过程和反思,在工作营期间你有一种不易接受自己的“差不多”或“匆忙”。希望这段文字让你静下来、细心一些,让你的内心和真实的空间更广。 @彭钟:我们一直处于接纳常规的状态,同时盼望别人认同我们所想、所说、所做的......别人会取笑,飞机怎么可能用石头做,太重了。我们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种常规。但事实上,每立方米铝的重量跟每立方米石头的重量基本一样,有时铝比某些石头还重。 @王蕴涵:想把艺术的思维变成一把椅子的设计概念,其中所受到的错节和反思,会是很有启发性的话题。 @闻珍:这篇文章很有代表性,反映当今设计师在甲方的压力下所剩余的创作空间和应对方式。作者在工作营的个人挣扎和经历,让读者了解摆脱困境的过程、感受创作的美好、如何重建自己的信心。 @徐乐:当设计没有原创想法时,它存在的价值在哪里?当原创变得望尘莫及,你自己的设计理想是什么?如何去当一位有自豪感的设计师?或许原创不是当设计师的原因,也不是设计师的最终目标…… @徐倩:设计这行业,坚信不代表一定有成果!但坚信可以让勇气、期待、过程,慢慢通向那个成果。 “这25条木人巷,之前每关要克服的多是外在的挑战,其间带来的波折、弯曲,吃尽的苦头、不堪的忍受,至此,身心已被磨练到坚实不摧,好不容易地越来越接近过关的最后窍门。虽然累了、苦了、伤了也是值得的,但要战胜的是自己所筑的最后一关......” ——卢志荣《设计木人巷》推荐序 一颗执着热爱的初心 从工作营的成功举办到本书的成功出版,这背后是一群人的默默坚守与付出。他们热爱着设计,他们的人生与设计相互交织着,他们的作品伴随着生命的成长而蜕变。 这25条设计木人巷就像一幅设计版图,反映着当下设计界的现状和设计师们的处境。只要设计还存在,它们或许一直都有探讨的价值和意义。无论你处在设计人生的哪个阶段,或许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似曾相识的自己: 在《克服犹豫》的行动中,体会知行合一的满足;在《克服逃避》的迷茫中,迎接灵感的降临;当你沿着设计的出发点一步步推导,终会看到《坚信的成果》。或许在设计这条路上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当我们抛开具体的作品,每个题目都会变成通向设计真谛的入口。 什么是设计?当你置身于某座建筑,它的空间氛围是否引发了《人与精神的对话》?当诗人徐志摩装新房,是否可以从《你亦是诗人》的角度列一份软装清单?当你为自己而设计,是否可以在《都是细节》的打磨中找到以物修心的精神追求?当作品超越尺度的局限,翱翔在渺小与宏大之中,那是因为《心要细空间才广宽》…… 什么是设计语言?《不透明的透明》让我们在朦胧的语境下,感受光影与材质间的嬉戏;如果材料、技术、工艺都《不能加也不能减》,怎样精准地表达设计?除了考虑造型的美感,设计也不能忽视《形状离不开力学的逻辑》;如何让功能在《物之静形之动》中,找到形态与动势的平衡?对技术的掌握并非朝夕之间,虽然《小象把我难倒了》,但我们看到设计在落地过程中的重重困难;新材料的诞生总会激发新的设计,这便是《未来在你们手中》…… 什么是设计思维?《飞机可以用石头打造吗?》这些看似异想天开的问题让我们看到偏离常规的设计可能性;《成熟的思维是怎样的?》帮我们细腻的解锁思维的缜密;当你摒弃过多的表达欲望,尝试用减法诠释《空有多空》的境界......当你《寻找自己的长河》时,会发现设计的细分专业间有一种相通的默契...... 什么是设计的评价标准?当你明白《十常八九原创一二》,就会重新构建自己的设计语言;当我们徘徊在《语言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设计评论帮我们找到了剥离设计专业与大众之间界限的路径;当《设计者与制造商之间的距离》不可避免地存在时,你如何主动出击弥合这种距离? 什么是设计的意义?珍惜每一次设计机会,抱着这是《世界上最后一块木头》的心态,让造物更具价值;在设计中《让艺术说话》,设计和艺术同样具有发人深省的智慧和责任;大自然永远是我们的灵感宝库,《有比自然更美之美吗?》让我们随时感受它的魅力;当一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具象的器物,《我想透过镜子去看那朵花》的行为也有了仪式感;当生活中的偶然被设计捕捉,一条充满《诗意的河流》在欢唱...... 自设计诞生以来,它的发生发展似乎与人类的智慧文明平行而相交,从远古时期的造物,到现代的虚拟世界,设计载着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遨游于广阔无际的宇宙。一次次克服艰难险阻,带着最初的梦想通往未知却充满期待的未来...... 这就是设计的力量吧: “创造的力量能⿎舞⼈心,当它是:谦逊的,灵敏的,真诚的,充满爱⼼的。 创意永远不会是铺张的;不会是财大气粗的,不会是自命不凡的,不会是盛气凌人的,也不会是梦里蝴蝶的。 创造的力量不是张扬创造者;不是外扬自我,不是表扬名声,不是声张财富,也不是宣扬品牌。 创造力要抵抗的敌⼈不少,比如:原样照搬的风格、不断更迭的潮流、莫名其妙的规范、一⽂不值的虚荣。 创造⼒之⼤是因为融汇了:传统的精髓,当今的精神,共识的亲切,共享的观念。 创造力的薫陶来⾃:克制的毅力,节约的技巧,低调的明智,希望的实现。 创意⼀直在考验创造者,其:接受的才能,包容的善意,转变的预见,妥协的超越。 创意的崇高使命能:团结种族,弥合文化,克服分歧,溶解界限。 明天的创意能否:像清⽔那么关切?像轮⼦那么普及?像高山那么永恒?像诗篇那么动人?” 这是一场属于每个创意人的自我探寻…… 《设计木人巷》25位作者及介绍 陈志林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供职于深圳矩阵纵横,师从卢志荣 探索民族化传统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融入现代工业生产,尊重材料特性,在设计中融入创意|哲学|文化|艺术,赋予器物灵魂与气韵,追寻美的足迹。 郭璐璐 独立产品设计师 京设计工作室签约产品设计师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家居产品设计专业,致力于将传统文化精髓与当代文化进行融合,探寻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设计。 李佳芮 九五后齐鲁人士,现居岭南。力求心手相应,雅俗同赏。 李世兴 产品设计师 2014年毕业于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从事家具、灯具、器皿、空间展示等方面的设计工作,致力于探索设计跟人类活动经验之间的平衡。 李兴宇 苏州奇点创意设计创始人 TREASURE传世顾问、签约设计师 专注家具设计、空间设计、品牌设计 刘鑫 十一·集创始人 约哈斯设计机构创始人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艺术硕士 CCTV-2明星设计师 跨界设计师 刘兴虎 深圳名汉唐设计室内主创设计师 专注于展览展陈、商业空间、人居环境设计 牛犇 工业设计师 2007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产品造型设计专业 201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第二工作室工业设计研究 2007年至2014年任洛可可创新设计集团顾问讲师及资深工业设计师、品物商业设计集团设计总监、立方设计工业设计师 2014年创立“妙物设计”,专注产品基础研究、产品原型设计、产品外观及结构设计 彭敬思 StudioJS.D创始人 讲求享受每一个设计的过程,过程即结果,每进一寸便有一寸的欢喜。 2021年度MuseDesignAwards美国缪斯设计铂金奖 2020年度入选《安邸AD》杂志AD100Yong中国最具影响力100位建筑和室内设计新锐 2020年度新浪家居中国室内新势力榜华东区TOP10杰出设计师 2020年度意大利A’DESIGNAWARD银奖 彭钟 弗居forgotong品牌创始人 专注设计与传统美学的思索、工艺与材质的探究,文化与哲学的积淀。以产品为媒介,空间为载体,诠释现代东方精神。2011年创立弗居forgotong原创家居品牌。以设计为导向,专注于中国禅意空间产品美学研究。先后获得德国红点奖、IF奖、台湾金点奖等国际国内180多项大奖。 宋鹏 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新媒体艺术家 问美建筑设计总监 中国图像图形学会数码艺术专委会委员 中国流行色协会建筑环境色彩专委会委员 毕业于芝加哥艺术学院,实践于杭州,在深耕建筑与空间营造的同时,力图将交互体验/机械装置等混合媒介植入场景,创造沉浸的空间新体验。 王光旺 雕塑装置艺术家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作品的创造力源于各类文化的多元融合,尤其是东方文化智慧,使其创作的雕塑与装置艺术具有“当代化的中国传统”属性。作品创作类型多样,善于创作高传播性、高互动性、高记忆点的IP雕塑,有着丰富的创作和落地经验。将活泼内敛、赤诚的创作之心、兼收并蓄的专业风格体现在每件作品中。 王树茂 FemoDesignStudio创始人 收藏有上千件原版设计,深谙现代设计美学及制作工艺,设计作品曾获中国设计奖年度至尊奖,红点奖,IF设计奖,金点奖,中国智造大奖,红星奖未来之星奖(全国两名)等专业竞赛120多项。作品参加意大利米兰家具展,瑞典斯德哥尔摩家具展等展览40余次。担任中国家博会“D2MLab设计样”版块总策展人等。 王洋洋 2010-2014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 2016-2020年供职于梵几家具品牌。 作为设计师汲取自然、儿时记忆、中国传统文化为灵感,内化为有机耐用的家具和空间。 2017年《平云衣架》获得GoodDesignAward设计奖。 现生活工作于上海。 王蕴涵 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美院硕士 曾任深圳杰恩创意设计股份有限公司(J&A)产品研发部设计总监,负责意大利Turri等多个品牌产品研发项目。 2019年创立独立工作室,提供家具设计,产品设计,空间设计,装置设计等设计服务。 闻珍 臻邸Z.DSpaceDesign创始人 淘宝大学、绿城集团内部讲师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致力于高端私宅、房企、酒店室内及软装设计产品整合服务。 曾获中国室内设计总评榜最佳陈设艺术,金堂奖中国室内设计评选优秀酒店空间设计、中国设计新势力榜、艾特奖国际空间设计最佳会所设计、日本IDPAAWARD国际先锋设计等。 徐乐 产品设计师 韩国国民大学在读博士、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教师、杭州大巧创意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库成员、美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 曾荣获德国红点奖、IF设计奖、美国IDEA设计奖、意大利A'设计奖金奖、广东省“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产品组金奖等百余项国内外设计大奖。设计作品曾参加过意大利米兰家具展,广州国际家居展等展览数十次。 徐璐 201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家居专业第九工作室,后赴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攻读家具设计研究生。 2017年在美国创立ABOVE原创家居品牌,现居住于杭州继续ABOVE品牌的原创设计工作。 徐倩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 曾任杨明洁设计顾问(上海)有限公司-羊舍品牌设计主管。产品涉及家居、出行、办公、餐食器皿、空间装置等领域。致力于中国传统工艺的再思考与再设计。 2017年“榫卯的重构”扶手椅获得美国IDEA设计奖。 现工作生活于杭州。 余强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硕士 产品、服务、体验设计师 郑戎颖 生于福建漳州,毕业于中国美院公共雕塑系。2016年创立「泥想国」,以混凝土和水磨石为主要材料进行产品设计与制作。 郑亚男 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产品设计系 2017-2020曾就职于多少家具设计部 现居河南从事家具产品设计、空间设计 郑志龙 拾木记创始人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系。作品曾入围西班牙马德里LOEWECraftPrize罗意威国际工艺奖展,作品树椅子曾参加全球巡展。 朱岸清 2010年获新南威尔士大学建筑学士学位。2012年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获建筑学硕士学位。2017年赴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建筑理论与话语专业硕士学位,并获年度最佳学术表现奖。 归国后成立大汇设计研究工作室,探索建筑实践在转型期的中国思考维度与话语的多元可能性。 左加 亚太酒店设计协会常务理事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硕士 尚合十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 左加环境设计有限公司负责人 哲漫艺术生活系列品牌管理机构创始人
|
收藏
收藏
邀请
最新评论(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