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信息社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成都市民谈品茶自带工作室是什么意思

2021-08-19| 发布者: 鄂州信息社|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关于茶馆的其它名称,如茶楼、茶亭、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屋、茶居、茶邸、茶房等等。茶馆的这...

茶的历史威I34几乎跟中国文明O28O一样悠久,数千年发展,早已是I452垫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茶馆从最早的茶摊,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大家的日常休闲场所,代表着我国传统地文化特色。那么,中国茶馆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来盘点一下。

关于茶馆的其它名称,如茶楼、茶亭、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屋、茶居、茶邸、茶房等等。茶馆的这些名称各谓各异,但内容却大同小异,也都可以通称为茶馆。中国茶馆的发展历史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

一、茶馆的萌芽

茶馆最早的雏形是茶摊,中国最早的茶摊出现在晋代;据《广陵耆老传》中记载:“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日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也就是说,当时已有人将茶水作为商品到集市进行买卖了。不过这还属于流动摊贩,不能称为“茶馆”。此时茶摊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为人解渴而已。

二、茶馆的兴盛

茶馆的兴盛在宋代,那是中国茶馆的兴盛时期;自京城至各州县,到处设有茶坊。北宋建都汴梁后,城内的几条繁华街巷都设有茶坊。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城就有茶坊饮茶的画面。

三、茶馆普及

元代茶馆业是由宋至明的过渡时期,到明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品茶之风更盛,清代茶馆业已经发展到一个鼎盛阶段;

四、茶馆衰微

近代百年,中国经历了战争、贫困和一些非常特殊时期,茶馆也一度衰微。

五、茶馆的复兴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社会全面进步,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出现了对茶馆需求的呼声。1988年北京老舍茶馆正式开业,这可以看做是中国现代茶馆开始全面复兴的一个标志。

经过我们的盘点之后,可见中国茶馆的悠久历史,到了现在,大家仍然喜欢在茶馆品茶,欣赏茶艺、交流茶经等等,我国各地的茶馆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

在成都,闹市有茶楼,陋巷有茶摊,公园有茶座,大学有茶园,处处有茶馆。尤其是老街老巷,走不到三五步,便会闪出一间茶馆来,而且差不多都座无虚席,茶客满棚,生意好得不敢让人相信。究其所以,也无非两个原因:一是市民中茶客原本就多,二是茶客们喝茶的时间又特别长,一泡就是老半天。一来二去,茶馆里自然人满为患。难怪有人不无夸张地说,成都人大约有半数左右是在茶馆里过日子的。至于另外一半,则多半进了火锅店。看来,正如北京的城门是解读北京的“人民之门”,成都的茶馆也是解读成都的一把钥匙。

    人与茶馆

“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无论你走进哪座茶馆,都会领略到一股浓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老虎灶、紫铜壶,还有那堂倌跑堂...



茶馆文化

成都茶馆的格局和气氛与其他地方的茶馆比较很有差别,说它是属于“下里巴人”类型的吧,它也都设有雅间,可供各类人等消费。四川作家陈世松写了一本书《天下四川人》有比较,他介绍北方茶馆是高方桌长条凳提梁壶泡茶,正襟危坐,喝得累人寡味。川东一带,喝老荫茶,一根根的长木板凳,纯属喝水解渴歇口气的,是“无茶无座”(成都人不认为老荫茶是茶)。南方的茶馆装潢华丽,待客以自制的点心为主,是“有座无茶”。成都的茶馆“有座、有茶、有趣”。我也有同感,这里的茶馆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一个“俗”字,不是庸俗,是通俗,是民俗,是俗的安逸。你看,那桌子椅子都是几千年人体工程学的光辉成果,竹制的扶手椅完全符合人的关节屈伸,但是又不像沙发或躺椅那么会使人昏昏欲睡,而是让你舒适的呆上一整天也不疲倦。就是那竹椅本身,也是四川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领略老茶馆的味道你可以到公园和河边边上的茶铺去。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是都江堰南桥边上的茶馆,那里人多,风景好,河水、大树、茶座、小吃一应俱全,随时随地热闹非常。

在成都的茶馆里,人们的坐功可以自然的增长,所以“泡”字就成了茶馆的灵魂。过去泡茶馆的故事我就不说了。如今茶馆里的内容和故事尽管没有上个世纪那么丰富,也还是很有味道的。正所谓“杯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长”,小茶馆大社会,这里汇聚三教九流之客,容留南来北往之风。茶馆的社会属性十分复杂,到此的人群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自有雅俗共赏之意。生意人在此可以谈生意,退休者在此可以消磨时光,朋友们到此可以叙旧情,恋人们到此可以诉情怀,家人们到此可以乐融融。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鄂州信息社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鄂州信息社 X1.0

© 2015-2020 鄂州信息社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